SMM网讯:场外期权市场的监管风暴仍在继续。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多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4月16日收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暂停与私募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一些参与该项业务的私募也已收到通知,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此次涉及私募的商品类和股票类场外衍生品业务被一刀切全部暂停。
紧急窗口指导
“周一上午中期协创新部就来电话通知窗口指导意见:即日起暂停私募基金作为风险管理子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交易对手方,不得新增,存续业务不得展期。”某大型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上海某大型期货公司人士昨日也向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今天刚刚窗口指导的,确实是暂停了,我们明天起开始执行,现在看短时间内很难重新放开。”
另有私募表示收到期货公司短信称,接到中期协创新部窗口指导,自即日起暂停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私募管理人以及私募基金(包括期货等资管产品)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不得新增。现有的已开户的未平仓的继续操作,但不能继续新增加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暂停不仅包括金融股票类场外衍生品,还包括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私募的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业务。“我们表达了不希望商品一刀切的做法,但可能从更高角度看私募基金是这次监管部门整顿的重点。”上述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人称。
业内人士认为,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或将受到影响。去年起,场外衍生品业务在国内快速发展,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相关业务也迎来井喷。中期协相关数据显示,风险管理公司全行业场外衍生品业务总体交易量今年继续增长,尤其是场外期权业务增幅明显,截至今年2月,场外商品期权和场外金融期权月末存量增幅分别为365%和518%。
私募参与场外衍生品被全线暂停
继券商暂停与私募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后,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也暂停了相关业务,这就意味着私募参与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通道被全线关闭。
“我们主要做买方策略,衍生品场内场外都有,股票、商品也都有,这次暂停让我们的产品完全卡住了没法交易。公司受伤比较大,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上海某私募基金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场外期权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为2239.71亿元。按名义本金统计,2017年12月新增场外期权交易中,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占比12.14%,商业银行占比23.94%、私募基金占比18.76%。按合约笔数统计,12月新增场外期权交易中,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占比15.79%,仅次于私募基金的40.09%。
此外,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证券公司新增场外期权合约名义本金最多的交易对手方分别为,商业银行(31.47%)>私募基金(28.19%)> 期货公司及子公司(11.83%)>基金公司及子公司(2.96%);1月证券公司新增场外期权合约交易笔数最多的交易对手方分别为,私募基金(46.75%)>期货公司及子公司(16.44%)>商业银行(8.02%)>基金公司及子公司(3.27%)。
有期货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公司私募场外衍生品业务占比在20%左右,暂停私募业务预计会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带来不小影响。